2025 MBTI以外:我是誰?

"MBTI醞釀一場自我探索的文化實驗。"
2024年,歌手林家謙《ISFP》的專輯,可說是將MBTI帶進香港主流文化。「你是I人還是E人?」、「F人還是T人?」已經在香港人的日常語境之中。MBTI,全名為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俗稱是16型人格測試,在疫情隔離期間於韓國崛起,是一股由MZ世代(1981-2010)青年群體帶起並成為世界的熱潮。隔離時代,都市人經歷一場孤獨戰,催化人積極對外及對內尋找連結,MBTI正好能快速回應這兩種文化需求。它不僅成為年輕族群的共通語言、社交焦點、新型的互動方式,亦醞釀一場自我探索的文化實驗。現時在微博追蹤「#mbti#」超過40億的瀏覽量;在抖音「#mbti」亦逾47億次的播放次數。今期《清音》期望能從多角度探討這股文化浪潮:
一、 浪潮背後的青年需求
現今青年將MBTI當作為「社交神器」,彷彿若不知自己所屬的MBTI類型,就無法被世界所歸類。MBTI性格測試為甚麼會成為一種年輕族群的文化工具?「人間拾遺」邀請MZ世代中80後、90後、00後不同年齡的性格測試愛好者,分享這些工具對他們有何意義,如何影響他們的自我認識、未來路向的決策、關係建立等,期望進一步了解年輕族群的價值觀和需求。
二、 審視香港「外向傾斜」的教育文化
香港孩子從小到大,由升學面試、學科presentation到畢業表演,其實都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外向者,因為外向的人在商業社會中往往更具優勢。我們習慣向外展現,卻鮮有學習向內尋索。幸而,近年的社會氛圍、MBTI的風潮亦為低調的「I人」搭建舞台,讓人看見內向特質的價值。這亦是一個契機讓我們一同審視香港向外傾斜的教育文化。本處兒童復康服務教育心理學家亦會分享如何培育內向孩子,成為一朵隱谷中挺拔剛健的「蘭花」。
三、 過度標籤的職場文化
MBTI已經遠超一種年輕群體的潮流文化,甚至滲透各行各業的職場角落。目前世界前100強公司中,有90%已引入MBTI。在網絡搜尋「MBTI」;網上亦充斥「【NGO熱話】咩MBTI人格最適合做社工?充滿熱情、有活力?」、「ESFJ職業攻略:暖心又可靠適合做醫護/社工?」這類文章;甚至坊間亦開始湧現有關MBTI的工作坊。值得深思的是,這種運用方式,會否造成過度標籤,甚至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本處僱員發展服務「富達盟信顧問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分享在職場上,僱員或機構如何適當地應用不同類型的性格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