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J:MBTI是我接觸世界的捷徑
Karen - INTJ (左) 及 Shirley - ENFP (右)
從小到大,Karen與人相處的歷程皆跌跌碰碰,焦頭爛額。別人說她「怪」,不易相處。她形容自己「好data」,像維基百科;而且熱愛歸納,把很多東西組合起來。Shirley與她自幼相識,形容她是一個資料庫,就像一個活着的電腦系統,硬邦邦似的,直來直往。她的情緒,開心或憤怒,都總是慢了幾拍,因此也難理解別人的傷春悲秋。MBTI的出現,對Karen而言,就像有了一本關於人的辭典。在「怪」以外,讓Karen也找到自我詮釋的詞彙,「讓其他人知道我其實是一個怎樣的人。」在看似冰冷的外表下,她或許藏着一個發熱的心。
INTJ:社交需要程式
Karen的MBTI性格類型不難猜,是INTJ。根據「16人格測試」(16 Personalities)的官方網站,指這類型的人頭腦不會休息,「獨狼行為」鮮有顧及別人的感受,而且顯得冷漠。筆者問Karen如何詮釋INTJ四個字詞,她回應道:「如果從I、N、T、J四個英文字詞拆解,這是四分法,有八個cognitive functions。若配合你以四分法來說明......」字典式的回應,讓現場的人會心微笑,她有點疑惑。
Shirley有一個更生動的描述,「她的腦中有一個資料庫,每當她認識一個人,腦中就會新增一個檔案。她的記憶力更是匪夷所思,當大家閒聊談起某人,她便從資料庫中找到那人的資料,然後詳細地告訴你。」Karen就像論文中的註解一般。她的聲線低沉,說話時逐字吐出帶點機械感。Karen坦言,也有些人說她像個機械人。這些時候,若Shirley在旁,通常都會大笑一番,點頭和應。Karen也會自嘲,幽默回應:「可能我這次扮人扮得不夠真,下次要笑得好啲。」一顰一笑,都是她摸索得來的社交秘訣。
Karen說,中學時期未曾接觸自我認識的工具,覺得自己也是挺怪奇的。慢慢長大,「我發現其實有些人也和我相近。」這就是韓國心理學教授林明浩所提及的歸屬感。MBTI將人歸納成16種類型,讓她明白人的差異性,「因為眾人的思維模式不同,導致他接收和輸出資訊的方法不一。」人性複雜,難以參透,日常她與人相處,習慣以程式的模式運作。那些需要心領神會的相處潛規則,無法輸入,自然在她程式之外。
Karen:她會接納我
Shirley認識Karen的前同事。有次,前同事們不約而同地問Shirley:「究竟你是怎樣跟Karen相處?」Shirley便知Karen與同事相處間產生了磨擦。這也是意料中事。Shirley回應朋友說:「你可以問她為甚麼會用這個詞語。因為她經常不小心地錯用一些易生誤會的詞語,但其實她不是這個意思。」與Karen對談間,她也會在資料庫中搬出許多學術的用詞。Shirley續言:「她的表情木納,又會讓人誤會她內心諸多不滿,但其實她只是在思考。又或是,她擔心自己不擅辭令,說話容易傷害人,寧願不說。」Shirley說。她熟悉Karen的為人,就像Karen專屬的翻譯機。
她們記得,有一次參與教會的戶外活動,Karen負責外出買飯。她理性,打算給大家A、B餐兩個選擇。誰知,有一人說甚麼都不吃,只吃菜。她下意識說了一句:「吓,咁煩啊 !」對方聽罷感到生氣。結果,教會負責人指責Karen態度不好,說話傷害人。她當時百般無奈,只是無心之失,並不是故意要傷害對方,為別人付出反被怪責。Karen續說:「一般人總是先會批判我,但Shirley不會這樣。她知道我不是刻意傷害對方,而且她會接納我。」Shirley能明白她腦袋接收和輸出的模式。
成長習慣自我壓抑 不懂情緒
不過,這種模式有一點好處。面對批評,她沒太大感覺。Karen說:「或許我習慣不會專注於感覺,感覺未必那麼快會來到。」有時候,Shirley聽她分享一些生活鎖事,「我的感受湧來的速度快她十倍。有時聽到她一些分享,我會生氣,替她不值。但她卻說:『原來要嬲㗎?』」Karen自覺情緒的後知後覺,除了因為不理解情緒,更多是習慣自我抑壓。
Karen初職時期,當時任職的機構建議她尋求輔導,「對方不斷問我覺得怎樣,我會覺得好辛苦。他問我感受,我完全答不上話來,對方也好像感到無奈。」她說:「INTJ,是一種生存機制。」人之性情,先天的影響與後天的塑造,她認為後者佔重。Karen是家中的老二,有姊姊和妹妹,有感成長中被忽略。「我大學讀甚麼科,反覆說了很多遍,但爸媽仍不知道。」她成長中需要獨立,「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搞掂』,否則世界末日。」因此,她需要強大、理性,為自己構想百種解難方案。她還說,她從前看着大人,才發現原來大人都很情緒化,沒她想像般成熟,家中吵鬧聲不斷,「所以,我習慣對很多事情感到麻木。」
雖然二人性格不同,但在成長中互相學習和接納,建立一段深厚的友誼。(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MBTI:學習接觸世界的捷徑
後來,一位修讀社會工作學系的同學對她說:「其實你是沒有那些語言,真的沒有。」同學看見Karen的缺乏和需要。終於有一個人,願意扭開她外殼的螺絲,找出斷路的所在。「但是,我其實不知道可以怎樣做。」而MBTI、九型人格等性格分析的工具,便成為她的說明書。每當她認識新的朋友,心裏會估算對方的MBTI,然後因應對方的性格類型,在資料庫中搬出一套應對模式。她也會運用自身觀察力的強項,例如留意到對方把手多番藏起來,便會問對方:「你是否感到緊張啊?」她解說,尤其面對INFP的內向者,「他們通常喜歡我這樣問,因為他們不喜歡求助,若有人主動開口,他們便不需要用被動的方式來求助,也因此會感到關心和愛。」筆者作為INFP,表示贊同。Karen把MBTI當作成接觸外在世界的捷徑,「我不是想標籤他人,只是我用來彌補自己的弱項。」
"MBTI讓我找到自我詮釋的詞彙"
學習表達自己:希望世界更美好觸世界的捷徑
Shirley指,Karen小時候連解釋也不會,「至少,現在她會學習用別人聽得懂的言語來解說。這是很大的變化。」其實,她大可繼續對世界沉默,活在自己的舒適圈。常常對別人解釋,是多麼疲累的事情啊 ! Karen直言:「起初我會感到疲累,但後來我覺得,如果有些人值得我珍惜,如家人、朋友、好同事,或者對我好的長輩,我真的想了解他們,跟他們相處多一點。這就值得我多花一點時間學習表達自己。」
在訪問之中,Karen把過去梳理、拼湊的成果,重新敍述成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是一個超越系統更新的大躍進。她自謙是初階者,「但我覺得挺開心的,因為別人對我好,好像我也能有所回饋。」她感恩遇到很多很好的人,「小時候,我也會想用好的一面跟他們相處。或者,當他們不開心或迷失的時候,我也想與他們同行。」這才是她深深處最真實的一面。她需要有人看見她的努力和付出。
Shirley欣賞Karen不斷學習和自我反思。「因為像她這種性情的人,不一定會覺得自己有問題。她大可繼續自我崇拜,也可一輩子覺得自己是對的。但是,Karen不會。她覺得這樣的自己不夠好,她學習進步,令她重視的人感到開心,她希望這個世界更美。」面對Shirley的誇讚,Karen說聲謝謝。二人老友鬼鬼,Shirley 回她一句:「咁你Payme返我。」
說到底,MBTI僅是一種自我認識的工具,也能讓人理解人的多元性。然而,「愛」才是一個可讓人改變的動力;朋友的接納,為Karen打開一個舒適安全的空間,讓她學會自我接納,慢慢地建立對自己和世界的信心,破繭而出,活成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