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人可以不認識自己嗎?
如果給你一分鐘時間,你會如何介紹自己?姓名、在哪裏讀書、從事甚麼職業、興趣嗜好?透過自我介紹,讓別人對你有基本認識,同時亦反映你是如何看自己、你對自己的認識有多深。星座運程、各式各樣的心理測驗,以至於熱門的性格測驗工具如九型人格、MBTI、DISC、BIG5等,相信每個人都曾經接觸過。不論這些測驗是否有科學根據,或你是否相信當中的測試結果,人總是對自己最感興趣,對自己充滿好奇心。
自我覺察的六大方向
自我認識,或稱為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一直都是心理學的課題。自我覺察是指一個人能夠有意識地觀察、理解和反思自己的想法、情緒、行為、感受、價值觀、目標,以及與別人互動的方式。自出生起,我們便開始探索外在世界,同時認識自己。心理學家Philippe Rochat提出,自我覺察的發展是一個從序漸進的過程,嬰兒從最初不知道自己與外界的界線,逐漸發展出對自我的認識。當幼兒踏入大約2至3歲,家長會發現孩子在公眾場合時會顯得害羞,回避陌生人的眼光。這些行為反映幼兒發展出自我覺察的能力,意識到自己是世界上獨立的個體。
在許多人眼中,自我覺察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思考「我是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從自身發掘答案。心理學家Tasha Eurich提出,真正的自我認識不僅需要從自身了解自己,還需要知道別人眼中的自己。她將自我覺察分成了內在自我覺察與外在自我覺察,即你有多了解自己及有多了解別人如何看你。內在自我覺察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了解的程度,包括價值觀、能力、想法、感受、行為,以及對他人的影響。外在自我覺察則透過他人了解自己,藉此對自己有更客觀及全面的認識。
避免盲點 了解自我覺察四大類型
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容易受自我感覺良好或盲點影響,看不到真實的自己,或活在自我幻想之中。例如一個經常欺負同學的學生,需要教師介入,才明白到自己的欺凌行為如何影響其他同學,及個人與同學的關係。單靠內在自我覺察,或許會有所偏差。從別人的角度看自己,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自己看不見的一面,從而加深自我認識。
Eurich根據內在自我覺察與外在自我覺察的高低,歸納出四種類型,分別為內省型、覺察型、尋覓型及討好型。
自我覺察的四種類型:
尋覓型 (低內在和低外在自我覺察)
- 對自我並不了解,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也不清楚別人眼中的自己。因此,無論在日常生活或是人際關係中,都容易感到迷失和沮喪,欠缺清晰的人生目標。
討好型 (低內在、高外在自我覺察)
- 太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過分專注要成為別人期望的樣子,而忽視了自身的需要。由於討好型的人傾向討好別人,自身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以致人生缺乏成就感。
內省型 (高內在、低外在自我覺察)
- 雖然十分了解自己,但不會尋求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或意見,以致看不到自己的盲點,限制了個人的發展。
覺察型 (高內在及高外在自我覺察)
- 清楚自己是誰及想要實現甚麼,同時也願意尋求並重視別人的意見。他們能夠在生活中做出明智的決定,發揮自己所長和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自我覺察」被世衛列為十項生活技能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將自我覺察列為十項生活技能之一。生活技能泛指能夠讓個人積極地應對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可見,每個人都應具備自我認識或自我覺察的能力。而且,自我覺察能力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心理健康,以及影響我們作出不同抉擇。
了解自己如何影響別人,以及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是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礎。自我覺察高的人能夠更準確理解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互動模式,了解自己的行為說話如何影響別人,從而調整待人接物的方式,減少誤解和衝突。另一方面,亦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在關係中的需要及界線,幫助我們建立健康的關係,避免盲目遷就別人而失去自我。自我覺察能力也有助建立同理心,當我們能夠深入認識自己的感受時,也更容易理解和尊重別人的感受。
自我覺察與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關係。讓我們自我認識,學會接納和理解,以友善的態度對待自己,學習愛自己,減少內心不安、自我否定等負面思維及情緒,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
自我覺察幫助我們了解甚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當我們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喜好時,就能夠作出最合適的決定。而在職場上,自我覺察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優勢、志向和可承受的挑戰,從而能選擇一個合適的行業或在崗位上發揮所長,肯定自我價值,獲得工作滿足感。
自我認識不僅是青年的需要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人生八階」
根據Erik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每個階段都有「任務」和「危機」,而且人必須在每階段中經歷過危機所帶來正面以及負面的心理狀態。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Erik 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人的一生分為八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克服不同的挑戰。青春期是自我認同形成的關鍵階段,青少年面對「自我認同與身分混亂」的危機。如果發展順利,青少年能從同輩中得到歸屬感,可以健康地與人互動。他們能建立清晰的自我認同,追尋自我方向。相反,如果在這個時期發展不順利,就有可能造成自我角色的混亂,進而出現自我認同危機,生活無目標。去年香港樹仁大學發布一項有關青少年建立自我身分認同重要性的研究,結果發現當中有近八成中學生及超過六成大學生未認定自我身分,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亦較低。
良好的自我覺察能力幫助青少年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促進自我認同。這種自我認同有助於他們在生涯探索階段,作出符合自身特質的選擇,為未來的生涯發展打好基礎。青春期亦是情緒波動較大的時期,自我覺察能力有助於青少年識別和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學習適當的情緒表達和調節方法,減低誘發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
透過自我覺察,青少年了解自己在社交生活中的互動如何影響別人,從而改善社交技能,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同時,亦更有能力應對同輩之間的壓力及社會期望,讓青少年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特質和價值觀作出選擇,而不是盲目跟隨潮流或屈服於主流社會期望。
人一生的成長從來沒有停止。對自我的探索亦不限於青少年。在職場上,自我覺察能力高的成年人更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和價值觀,能夠選擇符合自身特質的職業發展方向,從而獲得工作滿足感和成就感。他們亦能客觀地評估自己的工作表現,接受建設性意見,不斷提升專業能力。面對壓力時,自我覺察高的人亦能敏感地識別自身的壓力信號,調整生活節奏,維持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平衡。
至於長者,隨着退休和子女獨立,他們需要適應角色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自我覺察能力幫助長者理解自己對這些變化的情緒反應,學習接納新的身分認同,探索新的生活意義和目標,從容面對當中的轉變,自在享受晚年生活。同時,當長者面對身體機能退化及慢性疾病時,自我覺察能力高的長者較易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和健康信號,及時調整生活習慣,積極管理慢性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模式。他們亦較能關注自己的情緒健康,及早發現情緒的毛病,有助預防和應對孤獨感、抑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
隨着年齡的增長、經驗的累積和環境的改變,自我認識也需要不斷更新。每個人生階段,我們都會面對不同的挑戰,而自我認識、自我探索是一生的歷程。最重要的是保持開放態度,認識每個當下的自己。
參考資料
- Chan, C. K. Y. (2021). Self-Awareness. Holistic Competency & Virtue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ttps://www.have.hku.hk/self-awareness
- Rochat, P. (2003). Five levels of self-awareness as they unfold early in lif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2(4), 717-731. https://doi.org/10.1016/S1053-8100(03)00081-3
- Slavin, R. E. (2002).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Pearson.
-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1996). Life Skills Education: Planning for Research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ife Skills Educatio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Maintenance. https://iris.who.int/bitstream/handle/10665/338491/MNH-PSF-96.2.Rev.1-eng.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