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slogon
Foster families projected to decrease by 18.5% in three years, with more than 300 children waiting for foster homes (Chinese version only)

Foster families projected to decrease by 18.5% in three years, with more than 300 children waiting for foster homes (Chinese version only)

Date: 01/11/2022

招募家長持續困難 倡完善支援措施 提升社會認同感

社會福利署(社署)推行的寄養服務為有需要的兒童提供家庭式住宿照顧,設有1015個一般寄養服務住宿名額,服務處為香港11間提供寄養服務的機構之一,提供全港20%的寄養服務。然而,多年來寄養家庭數量一直不足,令有需要的兒童難獲配對合適寄養家庭。

為深入了解寄養家庭不足的問題,本處整理寄養服務過去的數據,並於2022年4月至6月進行「寄養家長之服務經歷及意見調查」,以問卷訪問由本處督導的一般寄養家長,最終共收集118 份有效問卷,佔由本處督導一般寄養家長的89%。經研究及分析後,本處整合寄養服務面臨的「五大挑戰」,並提出「三大建議」,於今天發布結果。

受訪者背景

受訪寄養家長年齡介乎38至75歲,全為女性,平均年齡56.8歲。當中接近九成(89.7%)為家庭照顧者,其餘一成(10.3%)為退休人士;平均服務年資是10.7年;教育程度方面,初中畢業或以下佔逾六成半(65.5%),中學及預科畢業佔兩成半(25.0%),而大專或以上學歷佔不足一成(9.5%)。

五大挑戰

綜合服務數據及調查結果,本處分析到寄養服務正面對以下五大挑戰:

(一)寄養家庭嚴重不足

  • 根據社署分派予機構的資料,截至2022年3月31日,未能成功配對寄養家庭的兒童名冊上共有124名兒童,加上仍在進行配對的190名兒童,合共314名兒童正在苦候寄養家庭。這些未獲安排入住寄養家庭的兒童往往被迫留在有潛在照顧危機的原生家庭,大大影響其安全及身心發展。有些兒童甚至滯留醫院病房及緊急住宿服務,影響這些服務的首要功能。

  • 於2021/22年度1,全港每月平均可供配對的一般寄養家庭(不包括只能提供短暫照顧的替假寄養家庭)只有29個,僅是需要配對兒童數目的十分之一,即每10個申請寄養服務的兒童只有一個有機會可嘗試配對寄養家庭。

  • 於2021/22年度,本處共收到159個由社署派出的兒童轉介個案(共128名兒童,部份個案年內被轉介多於一次),而本處向社署合共提出490次申請一般寄養家庭為上述有需要兒童作配對,可是全年僅有30次獲社署分配寄養家庭,結果未能滿足兒童配對需要之餘,亦耗用不少行政資源及時間。

(二)寄養家庭大流失

  • 根據本處的問卷調查,近兩成(18.5%)寄養家長表示將於三年內退出服務,當中的主要原因包括健康下滑(52.0%)、有其他人生計劃(如照顧家人或移民)(44.0%)、有感照顧兒童的壓力太大(36.0%)及社會對寄養家長沒有足夠的認同(20.0%)。在招募困難的現況下,寄養家庭的流失將進一步加劇供不應求這個痛點。

(三)寄養家長老齡化

  • 根據本處的問卷調查,逾四成(40.7%)寄養家長的年齡已達60歲或以上,但50歲以下的寄養家長只有不足兩成(18.7%),反映整體寄養家長出現老齡化,令人憂慮服務的可持續性。而對年紀漸大的寄養家長來說,照顧兒童將對他們的體能構成更大挑戰。

(四)支援及津貼不足

本處的問卷調查亦有以下發現:

  • 近六成半(64.6%)寄養家長需要年終無休地照顧寄養兒童。事實上,寄養家長需要私人及休息時間。雖然現時有替假支援制度,但當寄養家長提出替假需要而社工又能成功為兒童配對替假家庭時,替假期間的寄養津貼卻會被扣減,此機制實在忽視寄養家長休息的需要,亦予人不近人情的感覺。有不少寄養家長在問卷寫下心聲,如「寄養姨姨也是人,不是機器……為何全年只休假兩天也要被扣津貼?」

  • 寄養家長每月獲社署發放寄養津貼,當中包括寄養兒童生活開支津貼及寄養家長奬勵金,於2022/23年度3,寄養家長照顧每名兒童可獲發寄養兒童生活津貼6530元及奬勵金4898元。調查結果顯示兩成半(25.0%)寄養家長表示此津貼額不足以應付寄養兒童的衣、食、住、行,但卻有高達六成半(64.0%)寄養家長認為兒童生活津貼不足以應付兒童的多元興趣發展、學術活動開支(例如補習)及治療訓練。根據現時的寄養服務手冊,親生父母需負責兒童的學習相關支出,但實際上寄養兒童的原生家庭一般都有其困難而未能負擔適切培育兒童的開支,再加上四成(40.4%)寄養兒童有特殊教育需要(SEN),沒有支援學習的津貼其實大大窒礙了兒童的成長發展

  • 如上述,逾四成(40.4%)寄養兒童有特殊教育需要(SEN),而有超過六成半(65.5%)的寄養家長的教育程度卻屬初中畢業或以下,加上寄養家長亦未必掌握日新月異的教育課程,實在極需要額外支援才可應付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五)持續招募困難

  • 本處積極推動寄養家長成為宣傳大使,邀請身邊的有心人申請成為寄養家庭。他們在是次調查反映多個令有心人卻步的原因,包括成為寄養家長的責任太大(71.3%)、寄養津貼太低(40.6%)、寄養家庭沒有得到社會大眾的認識(34.7%)、 社會大眾不知道寄養家長的重要性(32.7%)及社會沒有足夠肯定(19.8%)。

  • 按社署網站數據,於2020/21年度3及2021/22年度,全港寄養家庭總數目分別是962個及954個,即其淨數目出現負增長,共減少8個已登記的寄養家庭。即使社署及各機構致力宣傳及招募寄養家庭,奈何扣除因各種原因而退出服務的家庭後,仍然是「入不敷出」。

寄養家長分享

61歲的黃太在2007年加入寄養服務,多年來共照顧四名女童,其中兩人目前仍然由她照顧,分別是照顧了11年的14歲女童及6年的10歲女童。她表示,雖然照顧兒童有不少挑戰,但一直努力堅持,從未想過放棄。但隨着年紀漸大,她說:「我開始力不從心,有心無力,恐怕不得不退下來,但想到有需要的兒童沒有寄養家庭照顧便覺心痛掛慮。」

黃太期望社會大眾可以給予寄養家長更多的支持及認同,並建議政府完善替假支援配套、增加寄養津貼、加強宣傳,以提高成為寄養家庭的吸引力,同時阻止家庭的流失。

建議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服務數據的分析,及寄養家長的現身說法,本處期望政府能夠「開源」的同時也要「截」流(招募新家長並挽留現有的家長),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完善對寄養家庭的支援配套

  • 增撥資源於全港寄養家庭較集中的區域設立寄養服務支援中心(FC Hub),以「實證研究試驗計劃」的形式設立試點,提供寄養兒童暫託及支援服務,並舉辦寄養家長同路人小組、培訓工作坊、親子互動小組等,為寄養家長建立互助網絡,創造喘息空間,亦減低要獨力照顧寄養兒童的壓力。

  • 為同區的寄養家庭建立替假支援網絡,如每個寄養家庭獲配一至兩個夥伴,有需要時協助短暫照顧寄養兒童。

(二)調升及改善寄養服務津貼

  • 制訂清晰透明、與通脹掛勾的檢討及調整寄養服務津貼機制。除了衣、食、住、行外,寄養兒童生活開支津貼應增加合理的學習和發展性活動開支(如補習津貼);亦可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特別為照顧青少年的寄養家庭提高津貼額。另外,寄養家長使用替假期間亦不應被扣減寄養津貼。同時提升寄養家長的獎勵金,以肯定寄養家長無私的付出,本處建議寄養家長的每小時奬勵金最少應與社區褓母(約每小時25元)看齊。 

(三)提升社會認同感,增加寄養家庭數目

  • 建設寄養家庭友善社會,如設立寄養服務日,以表揚寄養家庭的付出,關注寄養兒童的需要;以及聯同商界推出寄養友善卡,為寄養家長提供交通、購物及文娛康樂服務的優惠

  • 大力加強宣傳寄養服務,招募更多合適家庭,並提升社會大眾對寄養家庭的認同及重視。鼓勵政府像推行「共創明Teen計劃」一樣,帶頭動員社會各界加入成為寄養家庭,讓有需要服務的兒童真正得到保護和照顧。

 

傳媒查詢:

寄養服務總主任        江嘉慧女士  (電話:2492 6088)

企業傳訊幹事(新聞) 鄭梓冲先生 (電話:2731 6263)

 

 

1 2021/22年度指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

2 2022/23年度指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

3 2020/21年度指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



  • 圖(一):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期望政府採取措施,為寄養服務招募新家長並挽留現有的家長。(由左至右:寄養服務社工葉綺芬、總主任江嘉慧、寄養家長黃太、社工陳苡婷)
  • 圖(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寄養服務總主任江嘉慧(左三)表示,寄養服務是香港兒童住宿服務的重要支柱,但現時面臨眾多挑戰,處境艱難。
  • 圖(三):寄養家長黃太(左)認為,寄養服務為有需要的兒童提供家庭式住宿照顧,意義重大,鼓勵更多有心人加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