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731 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Main Content Begins

Response to 2024-2025 Budget (Chinese version only)

Date: 01/03/2024


財政司司長於 2024年2月28日發表本屆政府第二份財政預算案,以「堅定信心、抓緊機遇、推動高質量發展」為題,採取財政整合策略,協助香港應對經濟放緩及政府財赤等挑戰。面對龐大財赤,本處明白政府必須謹慎處理公共開支。惟本港人口持續老化,經濟環境復蘇需時,適切的民生福利政策能支援基層市民度過難關,實不可忽略。為此,本處現就民生及社福範疇的相關項目提出意見。

支援市民和企業 (第72段)

本處歡迎政府向領取社會保障金的合資格人士,發放金額相當於半個月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標準金額、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以及為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作出相若安排,惟是次預算案其他紓解民困措施大幅減少,對基層家庭影響較大。建議政府在經濟復蘇後,增設低收入家庭嬰幼兒照顧者津貼,以減輕弱勢家庭的經濟壓力。

數字經濟 (第89-103段)

社福界一直探索數碼轉型及創新科技的發展,以提高工作效率及更有效回應服務需要,惟是次預算案就推動本港數據及數碼科技發展的措施主要着墨於經濟發展層面。本處建議政府讓社福界參與制定創科發展藍圖,發揮協同效應,締造及發展與時並進的社會服務。

推動數碼共融 (第104段)

本處歡迎政府推動數碼共融,並建議除長者外,把受惠人士擴闊至其他組群,包括少數族裔、殘疾人士等。此外,除提供數碼培訓和技術支援外,建議政府提供相關配套措施,包括 1) 資助上述組群中有經濟困難者購買智能手機及租用家居寬頻,並提升公共無線區域網絡的普及性及使用便利度;2) 為科創公司提供誘因,開發針對不同需要人士的應用程式,助不同組群更易適應數碼時代需要。

培育本地人才 (第177段)

本處建議增加對持續進修基金的撥款及擴大基金適用範圍,涵蓋更多不同行業和專業領域的培訓計劃,例如增加AI和Web 3.0的課程數目,讓本地人才在技術和知識方面保持就業競爭力,以配合香港長遠的經濟發展。

創科人才(第178段)

本處認同培育本地創科人才是未來發展重點,其中裝備青年人以迎接未來的挑戰尤其重要,故建議「創科實習計劃」除了讓大學生參與外,亦可供中學及大專生參與,讓學生預早接觸不同類型的創科公司,了解行業需要,及早裝備自己。另外,就「奇趣IT識多啲計劃」,本處建議增撥資源加強小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及應用,並在計劃中加入數碼智商(即在數碼世界的互動中如何辨別和管理情緒)和數碼溝通(即如何在數碼世界裏與人溝通合作)等元素,助學生正面成長。

青年發展 (第194段)

本處喜見政府正逐步落實《青年發展藍圖》內多項行動和措施。為有效實施相關措施,建議成立成效檢討工作小組,並邀請青年人參與監察和評估成效。此外,本處建議在內地和海外的交流與實習計劃中設立「平等機會」機制,以保障SEN、殘障、身處不利環境及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有平等參與的機會。另外,建議「青年發展高峰論壇」提供不同規模和更多元化的參與形式,讓一些信心較弱的青年人(例如基層、失業、少數族裔、隱蔽青年等)獲得表達意見的機會,並鼓勵參與青年整理經驗,再到各區作分享,以惠及更多受眾。

職業專才教育 (第195-196段)

本處支持推廣職業專才教育,並建議1) 發展學職銜接,讓學生畢業後順利過渡至職場,並為參與僱主提供稅務寬減優惠;2) 配合職業專才教育發展,建議加強大專院校的生涯發展服務,參考「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提升大專生生涯發展能力;3) 加強不同持份者的合作,包括職業訓練局、地區青少年服務機構、學校及僱主,組成整全的職業專才培訓支援及銜接網絡;及 4) 強化地區青少年服務單位的角色,以個別輔導、生涯發展及職業輔導全方位承托青少年所需。

此外,本處認同政府增撥資源,協助自資專上院校成立「應用科學大學聯盟」,共同推廣職專教育,以提升其在社會、家長和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惟相關推廣工作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支持,例如社福界組織可扮演橋樑的角色,協助連繫社會各界人士明白職專教育的優勢,達致範式轉移的果效。

關顧長者 (第197段)

本處樂見政府持續增加「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及「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名額,並擴展「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的適用範圍外,建議政府增撥資源加强人手編制及場地配套,以助營運機構提升服務效能。

支援殘疾人士 (第198段)

本處歡迎政府提出增加康復服務名額,並向領取綜援而有工作的殘疾人士發放額外津貼,鼓勵殘疾人士貢獻社會。建議政府持續檢視殘疾人士的僱用狀況,並積極推動職場多元友善環境,建立職場共融文化。此外,建議政府調整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的豁免計算入息上限,鼓勵領取綜援人士就業 。 

支援在職家庭育兒 (第200段)

本處樂見政府積極增加幼兒中心及學前兒童課餘託管服務的名額,為市民提供全面的嬰幼兒照顧支援。惟服務需分階段推行,估計未能即時滿足需求。為使家長能更安心地工作,建議政府多管齊下作出支援: 

  • 持續優化幼兒中心服務的教職員比例,確立更具國際標準的教顧服務,參考先進國家做法,將0至2歲幼兒的日間照顧比例降至1比4,並增加護士職位,進一步確保嬰幼兒得到妥善的照顧; 
  • 設立監管及檢視學前兒童課餘託管服務成效的機制,確保善用資源; 
  • 推行社區保姆培訓認證制度及加強在職培訓,讓保姆行業朝向專業化,確保照顧服務的質素,以及檢視計劃推行的模式、地區需要和配對成效等; 
  • 加大力度照顧有特別照顧需要的在職家庭(例如育有早產嬰兒及有特殊需要的嬰幼兒照顧者),為家長提供經濟援助及推動僱主提供育兒假,減少家長因照顧壓力而需提早離開職場的情況;
  • 探討將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轉為特殊幼兒中心的可行性,以減低嚴重特殊學習需要照顧者的壓力;
  • 近年政府一直投放資源推動學前復康服務,奈何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數目持續上升,建議優化「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輪候者的服務,讓現在輪候服務的兒童獲得及早支援; 
  • 在貧窮率較高的地區設立專為0至6歲嬰幼兒及照顧者而設的「兒童館」,加強家長的育兒知識及能力,透過跨專業協作,加強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的連結,強化幼兒的保護網,及早識別兒童發展遲緩問題及虐兒危機。

 

控制經營開支增長 (第227段)

面對龐大財赤,本處明白政府必須謹慎處理公共開支,檢視公期財政的可持續性,惟建議在檢討「政府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時,除評估計劃對政府長遠財政狀況影響外,亦應考慮計劃對長者及殘疾人士生活質素改善的社會效益 (Social Impact),避免因政策改變對他們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結語

在疫情陰霾散去的一年,香港市民的生活已全面復常。然而誠如財政司司長所言,香港仍充滿不確定性。為此,政府在應對經濟放緩及政府財赤等挑戰的同時,亦應持續關注基層市民的生計需要,方能一起努力面對低潮,「推動高質量發展,將為香港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