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slogon
Submission on the Third Stage (Consensus Building Stage) Public Consultation on “Hong Kong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 Plan” (Chinese version only)

Submission on the Third Stage (Consensus Building Stage) Public Consultation on “Hong Kong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 Plan” (Chinese version only)

Date: 31/01/2020

本處多元文化、復康及社區服務深信社會應尊重多元文化,人人皆享有平等參與及發展的機會,在不受歧視的情況下,發揮才能,貢獻社會。我們致力為多元文化背景及復康人士提供全面及多樣化的服務,協助他們面對生活上的各種挑戰,建立個人自信心及能力,並發展社區互助網絡 透過建立不同社區平台,提倡自助與互助,凝聚社區力量,推動及追求社會共融。


自 2007 年發表 《香港康復計劃方案》 (簡稱《方案》)後,政府至今已有十年沒有推出新的《方案》,使香港的康復服務未能回應不斷變更的服務需求,更欠缺與時並進的服務規劃。本服務樂見政府在2017年委託康復諮詢委員會籌劃新的《方案》,讓康復服務更能配合轉變中的殘疾人士需要,倡導他們應有的權益及推動社區建立傷健共融理念。我們就「建立共識」部份主題回應意見如下:


主題六 殘疾人士老齡化

  • 策略建議18. 研究措施以提高殘疾人士的健康意識,藉此減輕早發性老化的問題;以及透過創新科技產品的應用,防止殘疾人士因跌倒及中風等因素而令健康情況突然轉差及提升照顧質素

本服務認為相關策略建議能加強社區照顧服務,減輕生活在社區的殘疾人士及家人的壓力及提供更適切的支援。惟策略中的建議主要針對具能力殘疾人士進行職業復康,或對其老齡化問題的關注。但對於患中度至嚴重智障,接受日間展能中心的一群殘疾人士的支援卻並無提及。

我們的建議:

  1. 加強醫社合作,為社區居住的智障人士提供定期免費健康檢查及醫療跟進服務,提升智障人士及其照顧者對早發性老化問題的認識,以及早作出預備;
  2. 地區支援中心服務增設社區支援熱線,為智障/殘疾人士家庭提供緊急支援,減輕照顧上的壓力;
  3. 透過照顧者及在職員工培訓,持續提升照顧者及院舍職員對智障/殘疾人士老齡化的敏感度,及早發現健康狀況的轉變,安排適切的醫療跟進及日常照顧。



  • 策略建議19. 為殘疾人士提供適切的特殊服務,以應對他們老齡化及健康情況轉差的問題,包括因老齡化引致吞嚥問題

我們的建議:

除了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嚴重殘疾人士家居照顧服務及嚴重肢體傷殘人士綜合支援服務需增加言語治療服務外,應全面為所有復康單位提供言語治療服務津貼,包括日間展能中心,為於中心接受服務的智障人士得到較穏定和直接的言語治療評估、建議和支援。同時透過專案培訓,加強職員對吞嚥障礙的認識。



  • 策略建議20. 透過試驗計劃爲不再適合在庇護工場等職業康復服務/訓練計劃獲取服務的老齡化殘疾人士在其所屬的院舍提供一站式及持續性的康復訓練、照顧及住宿服務,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內安老而不用因年齡及身體功能改變等因素而轉換院舍;並檢視相應的人手編制及設施明細表

我們的建議:

  1. 隨著智障人士老齡化,對護理服務、復康儀器和設備的需求亦不斷提升,導致康復訓練、照顧及住宿服務單位的人手和空間嚴重不足,我們促請社署加快並切實檢視相應的人手編制及設施明細表以改善及提升對服務使用者的支援;
  2. 如「制訂建議」階段報告所言,殘疾人士普遍出現「加速老化」的情況。我們建議政府考慮為患有「不可逆轉」病患之智障人士提供額外醫療津助,以應付龐大的醫療、復康及照顧開支;
  3. 另外,現時香港紓緩及善終服務缺乏,在醫管局轄下16間醫院所提供的紓緩服務,普遍為末期癌症病人使用。目前亦只有數間非政府機構提供善終服務予其院友。但對於入住院舍的智障長者而言,晚期多次進出醫院至離世,未能讓其享有安穩優質的晚期照顧。除了臨終病人外,照顧者也是需要關顧的對象。在前線服務經驗中,臨終病人的照顧者,往往感到很無助,不知如何去照顧一位臨終的親人。有些臨終病人在情緒及護理照顧上,有明顯的轉變,特別是智障服務使用者。如能在院舍增設「安寧紓緩服務」,與醫管局轄下醫院結成連線,提供適切的支援,讓智障服務使用者能在熟悉的環境下安寧離世,亦能減輕臨終照顧者的壓力。



主題八 殘疾人士的社區支援服務

  • 策略建議25. 持續提升現有社區支援服務(包括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自閉症人士支援中心及家長/親屬支援中心的數目)和家居到戶支援服務的容量

我們的建議:

  1. 在新方案建議下,「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數目逐步增加至21間,我們期望在規劃上能考慮交通配套,令服務使用者容易到達,真正發揮「地區支援」的角色。此外,地區支援中心需與區內日間展能中心作有效之協調及分工,令居住於社區的智障人士及其照顧者獲得更全面及適切支援;
  2. 方案提及「自閉症人士支援中心」亦將由3間增至5間,但其服務對象是以高功能自閉症人士為主,服務對象局限,未能回應現時於日間展能中心接受訓練兼具「自閉症及智障」的學員需要。即使「自閉症人士支援中心」的專業團隊會為其他單位進行個案諮詢及員工培訓講座,亦不足以回應服務單位於訓練及照顧上的實際需要;
  3. 方案亦見「家長 / 親屬資源中心」的數目將增至19間,家長可按其居住地區遠近及活動喜好而增加選擇,令智障學員的家長獲取更適切的支援。為令資源用得其所,避免服務重疊,我們建議需重新檢視現時「日間展能中心」所訂下的家長工作服務承諾指標,以配合實際需要及更有效地發揮社區支援的角色;
  4. 復康與安老服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體系,現有康復服務難以照顧老齡化的智障人士及其家庭需要,因此有必要發掘嶄新模式。建議引入「樂活老齡」概念,參照現時長者鄰舍中心服務模式為藍本,為輕度智障長者開設「地區智障長者中心」,以提供社交、康樂、教育及發展性活動;同時提供個案管理支援,設個案經理為每個智障家庭制訂合宜的安老計劃,擴大其支援的社群、擴闊社區網絡和社交生活,以發展社區共融和家庭以外的支援系統;並凝聚社區義工,建立社區守望支援網絡,讓更多社區人士與老齡智障人士建立聯繫。



主題九 為家人或照顧者提供的社區支援措施

  • 策略建議29. 增加暫顧宿位及善用指定暫顧宿位,以加強對照顧者的支援及為有需要的殘疾人士提供緊急安置服務

我們的建議:

  1. 現時殘疾人士暫顧宿位不足,令照顧者缺乏支援及喘息機會。社署擬透過向符合要求的私營院舍額外購買宿位作指定住宿暫顧之用,這是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以解決現時暫顧宿位不足的情況。惟我們更關注如何確保照顧者有信心使用私院的暫顧服務,因現時私院服務質素參差不齊,沒有嚴格規管,令智障服務對象之家長沒有信心去使用或善用私院買位計劃,令資源浪費;
  2. 我們支持設立指定暫顧宿位空缺查詢的諮詢系統這項能促進暫顧服務使用率的措施。但社署亦需增加院舍的人手比例,讓院舍有充足人手提供暫顧服務。因為即使有指定暫顧宿位,但若人手不足,院舍實在也未能夠提供到位的暫顧服務,只會浪費有關資源。另外,當遇上緊急需要暫顧服務,系統是否能夠盡快持續更新,做到快速的配對,以滿足到照顧者的需要,這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主題十 院舍照顧服務

  • 策略建議34. 探討優化殘疾人士住宿照顧服務的輪候機制,從而減少仍可在社區生活的殘疾人士提早入住院舍的情況

我們的建議:

照顧者和服務使用者的需要會因應不同階段的發展而有所改變,以往一旦放棄獲派的宿位,便需重新輪候,對照顧者而言,實在是一個兩難的抉擇。因為若放棄派位而重新輪候的話,往往又需要超過十年。現時提出將個案列為「非活躍」而又保留原本的申請日期,增加殘疾人士在輪候宿位方面的彈性,讓照顧者可為殘疾人士選擇一個最適時的照顧安排,確實有助完善輪候機制。



主題十二 多樣化社區照顧及日間服務

  • 策略建議37. 探討爲殘疾人士提供多樣化社區照顧及日間服務的模式,包括就各項社區支援服務(包括照顧者支援)的優先次序及就資助模式的不同選項進行研究 本服務贊同研究推出「社區照顧服務劵」(下稱服務劵)的可行性。因為服務劵可為服務使用者提供選擇,亦同時提升了他們選取服務的彈性。

我們的建議:

  1. 服務劵只能作為現存恆常服務的緩衝,但並不能取代因應殘疾人士人口增長和老齡化所衍生的恆常服務需要;
  2. 事實上,要使服務劵行之有效,先決條件是社區上要有足夠的服務讓殘疾人士選擇。再者,如何確保社區上有足夠具質素保證的服務提供讓有需要殘疾人士選擇,更值得進一步探究;
  3. 要確保提供適切的服務有賴服務提供者整全了解及評估服務對象的福利需要,因此提供者和使用者的互信關係十分重要。在推行服務劵的同時,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如何避免服務提供者和服務使用者的關係變質成純商業買賣關係,固此,當中服務評估及配對機制,必須細心考慮及規劃。


主題十九 處所及服務規劃

  • 策略建議58. 為未來康復服務制訂一個新的推算需求模式 - 新模式將按康復服務需求程式推算表達需求,並把殘疾人口過往的增長率及拒絕服務等調整因素納入需求推算

我們的建議:

  1. 把殘疾人口過往的增長率及拒絕服務等調整因素納入需求推算,雖然有機制令相關推算更為精準,但此推算純粹以服務需求「量」作出推算,並沒有考慮有關「質」方面的因素。例如:老齡化服務使用者的護理人手需求、處理年輕自閉症學員情緒行為問題方面的專業支援等作考量;
  2. 在現行的制度下,「日間展能中心」是為年滿15歲以上,患有中度至嚴重程度智障人士提供日間照顧、日常生活和簡單工作技能的訓練。但值得關注是新生代的特殊學校畢業生,除具智力缺損外,許多更同時是自閉症患者,對訓練技巧、環境空間的要求更高。現時「日間展能中心」無論在設施配置、中心面積、人力資源及專業訓練得資源皆未能應付需要,社署實在需要檢視現時的服務模式及資源安排;
  3. 過去一些服務優化項目往往忽略了「日間展能中心」、「地區支援中心」和其他日間康復服務。我們建議每3至5年檢視現行相關服務的撥款準則及「服務津助協議」,充分考慮服務單位因應服務對象老齡化的需要而重新檢視及規劃人手編制、服務單位空間及設施等,從而使資助機構服務更能迎合殘疾人士的實際需要。


主題二十 人力及培訓

  • 策略建議60. 以康復服務的需求推算作為基礎,為專業/輔助醫護人員和護理人員的人手需求制訂一個推算方法

我們建議:

  1. 現時參與「延展照顧計劃」以及日間訓練服務之學員於同一單位接受服務,令「兩極化」問題日益嚴重。不單影響服務使用者在處所裡的安全,不同類別學員亦需要額外投放人手、專業介入、人才培訓和活動空間。情況實需當局盡快重新檢視及修訂服務單位(包括日間展能中心)的人手編制及人均面積;
  2. 在人手編制的推算方面,除了加強專業/輔助醫護人員和護理人員的人手安排外,社工人手亦須增加,以優化個案管理、家長工作及社區支援等服務的發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