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 2731 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主内容開始

逾八成護老者疫下現抑鬱症狀 一成人曾想自殘或尋死

日期: 17/05/2022

困境:對防疫醫療欠認知、犧牲個人生活 倡加強地區支援及基層醫療

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多,香港累計死亡個案已近萬宗,其中逾九成為60歲以上的長者。眼見家中長者成為疫情的高危群體,一眾護老者的照顧壓力沉重。為了解護老者在疫情下所面對的困難及所需支援,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本處)於2022年4月就「護老者疫下困境與壓力」進行問卷調查,收集287份有效問卷,並於今天發布結果。

受訪者背景

護老者是主力照顧家中長者、或提供協助以照顧家中長者的人。在287名受訪護老者中,218人(76%)照顧一名長者,餘下的69人(24%)照顧2至4名長者。在年齡方面,61人(21.3%)為65歲或以上的長者,屬於「以老護老」。在工作狀況方面,141人(49.1%)有全職工作,37人(12.9%)有半職或兼職工作,餘下屬退休人士或全職家庭照顧者。在教育程度方面,206人(71.7%)有高中或以上的學歷。

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 過半護老者現中度至重度抑鬱狀況 疫下頻恐慌 照顧壓力大

調查採用「病人健康狀況問卷-9」(PHQ-9),發現逾一半受訪護老者(52.3%)出現中度或以上抑鬱,並有近一成人(9.4%)曾經常出現或近乎每日出現「想到自己最好去死或者自殘」的想法。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一項針對香港大眾市民的調查顯示約兩成港人(19.8%)有中度或以上抑鬱。相比之下,護老者的抑鬱情況更為嚴重。

  2020年調查 1
(對象: 大眾市民)
是次調查
(對象:護老者)
沒有抑鬱 51.2% 15.0%
輕度抑鬱 29.0% 32.8%
中度抑鬱 12.8% 35.2%
中重度抑鬱 6.2% 12.2%
重度抑鬱 0.8% 4.9%

 

(二) 護老者疫下五大困境 多與防疫資訊有關

調查提供20個疫情下常見困境,讓受訪護老者選擇最常遇到的五個,結果發現頭五位中,有四個均與防疫及醫療資訊相關,反映護老者難以處理大量且不斷變更的疫情資訊。

1. 對隔離機制的認識不足 53.3%
2. 欠缺正確醫療資訊 45.6%
3. 因照顧長者而減少個人生活選擇 45.6%
4. 欠缺呈報機制的詳細資訊 36.6%
5. 對病情的認識不足 33.4%

 

當中,「對隔離機制的認識不足」是最多「高中或以上教育程度」(55.7%)、「大專或以上教育程度」(56.7%)、「有全職工作」(56%)或「有半職或兼職工作」(56.8%)的護老者遇見的困境。這些護老者一般肩負較多家庭責任,隔離措施阻礙他們履行責任。

另外,「因照顧長者而減少個人生活選擇」是最多「65歲或以上」(52.5%)、「屬全職家庭照顧者」(60.5%)或「已退休」(59.1%)的護老者遇見的困境。在疫情之下,社區照顧服務如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家居照顧服務等按社署指引只能提供有限度或及緊急服務,未能分擔護老者的照顧壓力;而公園、酒樓等供護老者及長者休息及消遣的場所亦關閉或受限制,令護老者的私人時間減少,造成沉重壓力。

(三) 護老者重視具體的實質支援

調查提供14項支援措施,讓受訪護老者選擇最有效的五項,結果發現護老者最重視救護服務、藥物、食物及申報染疫後跟進工作等實質支援。

1. 確保長期病患長者能夠覆診並獲得所需藥物 59.9%
2. 需預早識別有特別需要的長者家庭 48.1% 
3. 染疫長者在申報通報程序完成後政府部門有快速跟進及支援 46.7%
4. 為隔離人士提供短期食物援助服務 44.6%
5. 緊急救護服務保持正常服務 41.8%

 

另外,年輕護老者較重視「整合不同平台的防疫抗疫知識為懶人包以便讀取」。他們接受資訊渠道較多,或面對資訊泛濫的問題,懶人包有助他們掌握正確資訊。而年長護老者則較重視「預早識別有特別需要的長者家庭」。在疫情多變的環境下,他們需要實際支援,若社區能及早識別他們,便能減少支援延誤。

  44歲或以下 45-54歲 55-64歲 65歲或以上
整合不同平台的防疫抗疫知識為「懶人包」以便讀取 53.1% 36.5% 40.8% 23.0%
預早識別有特別需要的長者家庭 40.7% 48.6% 49.3% 55.7%

 

護老者分享

(一) 麥姨今年86歲,與98歲的丈夫同住。麥姨患有心律不正,亦受關節痛困擾。丈夫雙眼失明,患有貧血及脊椎下陷,活動能力欠佳,起居生活完全依賴麥姨照顧。2月下旬,丈夫的快速測試結果呈陽性。

麥姨擔心丈夫如果被送進醫院或隔離設施,將得不到妥善照顧,亦擔心自己也會染疫,無人可照顧丈夫,更加重兒子的負擔。壓力更使她心緒不寧及失眠。同時,她表示,呈報丈夫的快測結果後,一直得不到政府的跟進,對此感到十分徬徨,最後依靠不同社福機構的物資支援。她期望政府能在物資及醫療方面提供更多支援。

(二) 陳先生今年79歲,需照顧同齡患有認知障礙症的太太。太太不懂何時需進食、食藥及穿合適衣服,偶有幻覺,並曾走失。太太亦有接受混合式日間中心及上門照顧服務。陳先生因照顧壓力大而患上抑鬱症。3月中,兩人的快速測試結果呈陽性。

由於太太患有認知障礙症,陳先生對太太同時服用認知障礙症藥物及紓緩疫情徵狀的中藥、隔離設施有否足夠人手照顧太太等事項感到擔心。另外,在第五波疫情期間,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暫停開放,太太長時間留在家中,陳先生需要全天候看顧太太。他感慨:「有時候,太太也不認得我,要趕我走,又不願意睡覺。她不睡,那我也不能睡。」 陳先生建議政府增設真人接聽的熱線或增加資源到公共屋邨辦事處等前線部門,在社區為有需要的染疫人士提供直接的指引及協助。他說:「我明白一時之間有許多人確診,政府可能做不來,那更要善用基層及前線部門的資源。」

建議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提出以下建議:

(一) 強化地區支援網絡

  • 由政府部門統籌各地區組織,如社會服務單位、地區團體、屋邨辧事處、互助委員會、業主立案法團等,按當區染疫名單派送防疫物資及日常用品。 
  • 增撥資源及人手予各區短期食物援助服務隊,為染疫家庭準備隔離期間的食物包,並與外送平台企業合作派送至居所。 
  • 加強中央電話支援熱線的處理能力,考慮有需要時按地區分發來電至當區社會服務單位,協助處理查詢。 
  • 制定及定期更新高危人士名單,以便有效識別及支援有特別需要的家庭。

 

(二) 善用基層醫療系統

  • 建立有效分流機制,由私家醫生/診所、地區康健中心、社區藥房等基層醫療單位,治療輕症患者及安排配送藥物。
  • 政府在安排治療及隔離措施時,應優先照顧年長體弱患者的特別需要。

 

(三) 正視疫後心理健康 

護老者在第五波疫情時面對恐慌、徬徨無助、不安等負面情緒,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本處鼓勵護老者注意疫後心理健康,如有需要,及早尋求協助。

1 Choi, E.P.H., Hui, B.P.H., & Wan, E.Y.F. (2020).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Hong Kong during COVID-1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10), 3740. DOI: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103740.

傳媒查詢:
  • 企業傳訊幹事(新聞) 鄭梓冲先生 (電話:2731 6263 )

 

  •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建議政府強化地區的支援網絡,並善用基層醫療系統,協助護老者應對疫情。(由左至右:躍動晚年及社區照顧服務協調主任張燕琳、企業拓展及研究部研究及倡導幹事朱漢榮、企業拓展及研究部服務發展幹事譚嘉媛)
  •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躍動晚年及社區照顧服務協調主任張燕琳表示,第五波疫情近月已緩和,但不少護老者的心理健康仍受影響,建議政府加強情緒支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