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slogon
港.服務處─服務介紹
  • 首頁
  • >
  • 港.服務處─服務介紹

港.服務處─服務介紹

伴你左右 外展車盛載希望入社區

從 50、60 年代的糧食車到今天的外展車,「車」對本處的意義從來不僅是代步工具,更見證多年來本處的服務如何回應不同時代的社會需要。

 

各區派發糧食 確保兒童溫飽

1967 年,某日早上9時,本處的司機李君(音譯:Li Kwan)開着綠白色的糧食車,與助手蘇興健(音譯:So Hing-kin)到達位於窩打老道的糧食分發站,領取熱粥。然後,載滿熱粥的糧食車徐徐開往鴉蘭街眼科診所,兩人將熱粥分發給在場約 250 位兒童病患。接下來,他們還要到石硤尾、九龍灣、觀塘等多個徙置區,派發熱粥予過千名兒童。

這僅是他們每日上午的工作。午飯後,尚有數百名大坑東徙置區的兒童等待他們。1967 年,本處共有四輛流動糧食車在香港各區遊走,受惠兒童每日多達 7500 人。

改變服務形式 跨越地域障礙

時至今天,社福機構對大眾的支援不再止於物資支援,服務更多元化,本處的糧食車亦早已退下火線,惟不代表「車」對社會服務的作用有所減少。

2021 年 8 月,本處「動融 - 多元文化外展隊」(M.O.T.I.ON)的外展車投入服務,走訪油尖旺、深水埗、九龍城、黃大仙及西貢多個地區,服務多元文化人士。「這就像一個流動的辦公室,可以即時提供服務。」M.O.T.I.ON 的署理隊長、資深社會工作員何淑芝(Katie)介紹,外展車現時每星期出動兩至三次,任務包括推廣服務、舉辦講座及小組活動、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以及進行個案會面。

雖然現在的交通遠較以往方便,但 Katie 表示地域的限制仍對服務構成障礙。「沒有外展車的時候,我們落區碰見服務使用者,很難在街上和他作深入討論。」Katie 解釋,「而我們的辦公室在太子,居住在其他地區的多元文化人士對跨區外出會感到猶豫及擔憂,例如對該區不熟悉、不懂得怎樣去等。」現時,M.O.T.I.ON 外展車能直接到服務使用者熟悉的地方,令他們更有安全感,更願意接受服務。

設計更花心思 目標走入社區

相比糧食車較簡單的雙色設計,M.O.T.I.ON 外展車的外形便更搶眼。「我們在車門、車身、車頂都印上服務資訊,即使人們身處不同位置,包括自己的住所,都可以看見我們。」Katie 說,車廂集齊各種辦公室設備,更可以間隔出一間輔導室,並備有可 360 度轉動的電視,能夠隨時化身成流動影院,或是變成講台,方便舉辦各種活動。

「我們第一次出車的時候是 8 月,當時天氣酷熱,車內則更加熱,感到難以呼吸。」Katie 笑說,「那次之後我們在車門加裝膠簾,防止冷氣因車門打開而流走,亦添置風扇。」

「我們會到訪各個清真寺,向社區領袖介紹外展車,經他們推廣出去。」Katie 期望,未來能夠增加出車的次數,並申請進入公共屋邨,分享防疫資訊,以及接觸更多多元文化人士,「讓他們有多一個空間放鬆自己,認識區內不同朋友。」

流動訓練教室 應對土地問題

除了 M.O.T.I.ON 外展車,本處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亦於 2021 學年起推出訓練車。心橋融合教育服務(第一隊)(葵涌)單位主管林偉雄表示:「不少學校的房間始終有限,本處的特殊幼兒工作員、治療師到校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訓練時,有機會遇上欠缺足夠及合適訓練空間的問題。」

訓練車便有助解決土地問題。該車會停泊在學校附近,搖身變成流動訓練室,方便特殊幼兒工作員及治療師為幼兒進行訓練。社工更可以在車上為家長提供諮詢及輔導服務。車內的佈置亦配合幼兒的需要,負責有關設計的心橋融合教育服務(第二隊)單位主管植綺文介紹:「室內環境的用色要簡單、輕鬆,讓小朋友感到舒服,好讓他們能夠專注於訓練上。」臨近聖誕節,訓練車又加添了聖誕裝飾,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

社會不斷進步,本處亦在服務車的設計及形式上推陳出新,未來又會出現怎樣的「車」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服務呢?這值得我們好好期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