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slogon
如是說:專訪 吳綺琴女士
  • 首頁
  • >
  • 如是說:專訪 吳綺琴女士

如是說:專訪 吳綺琴女士

專訪 吳綺琴女士 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如何從分離中守護家庭關係?

近年,香港社會環境轉變,加上疫情下的「困獸鬥」,令家庭產生大大小小的碰撞。有些人選擇離開香港,家庭在面對分離下再經歷愛的考驗。以上種種,仿彿讓每個家庭潛藏的問題浮面,無可遁逃。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 吳綺琴(Rachel)近年目睹很多夫婦、家庭帶着各種隱憂衝突移居,在陌生的地方造成更大的衝擊。她滿心擔憂:「我的心態是像救海星一樣,可以救一隻, 便救一隻。」

這些年來,香港人不時討論如何好好道別,但問題的根本是如何維繫家庭關係。Rachel九十年代曾經移民,父親亦在疫情中離世,令她對分離有更深切的體會。在這次訪問中,她分享守護一個家的心得。

擁抱遺憾是療癒的過程

「從前不懂體會父母的心情,經歷疫情下離別的無奈,體會到分離對人是一種折磨。」Rachel慨嘆。

2021年3月,Rachel父親患上早期認知障礙症後,因為神智不清,住進醫院三個月。父親住院後病情急速惡化,她看到父親手腳的瘀痕損傷,想像到父親與醫護人員的角力,感受到父親的焦慮和不安。「後來,我們覺得父親太辛苦了,醫生准許他出院。」父親出院後住進護老院,十天後父親因患上肺炎再次送院,送院那天經已昏迷,然後離世。

作為資深治療師的 Rachel,縱然在處理情感上有多年的專業經驗,但同樣不能夠越過生離死別的課題,「我會容讓自己停留在 regret(悔疚)中。」她曾立志要帶父親回鄉,但她對父親的承諾終沒有達成,「我是感到遺憾,沒有把更多的時間留給父親。」

她說在療癒的角度中,這種遺憾或哀傷的情感是必需的,「擁抱自己覺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明白這是屬於自己的一部分,然後仔細地感受、體會,當滿滿地經驗這些情緒過後,反而能夠幫助我們重塑生命,知道往後應該如何做好。」

移民前協助父母編織社交網絡

「目睹不少人選擇離開香港,好像把所有 的回憶與思緒一併帶回來。」Rachel說。

九十年代,她與丈夫新婚不久便決定移民外地,離開父母時沒半點掙扎。然而,「後來成為治療師,對情的體會更為透徹。再者,目睹不同家庭糾紛離合,才明白當時父母經歷了很多不捨和焦慮。」


Rachel與家人合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認為若子女決定移民,要思考如何可讓長者釋懷,「關鍵是要幫助父母重新編 織社交網絡。」她提醒,這不是立刻能辧到的事,而應平日「深耕細作」,「『唔 好殺到埋嚟先去做』,這是我在疫情中最大的反思。」Rachel說。她笑言年輕時 的想法很簡單,「思考的都是自己的事情。」現在,她認為移民對家庭有多方面影響,包括長輩的情緒健康、婚姻關係,以及家庭教育與親子關係等等。

意氣之爭釀婚姻危機

近年Rachel接觸很多夫婦,因在商討移民過程時產生衝突而前來求助。例如有丈夫無法放下家族生意,認為離開等同背祖忘宗,太太卻希望子女能接受西方教育。她說,在接觸的個案中,有三分二的求助個案能保持開放的態度,只需要治療師的介入,二人的溝通便更順暢。但有三分一的個案,卻是意氣之爭。「他們會說:『總之我真係要走架喇 !』」Rachel說,「他們前來求助的時候,只想治療師認同自己移民的決定,從而說服對方,而不是願意花時間讓治療師拆解問題。」



「但從我的角度,這些移民的家庭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檢視和鞏固。」Rachel憂慮。

Rachel與丈夫移民時,正值經濟不景,還記得起初居於地庫,環境昏暗,經常與丈夫爭吵,「焦慮是關係中的大怪獸。」她說。添置傢俱又是一大「戰場」,丈夫要管好財政,她則追求有質素的生活。「那時才發現,我們對彼此生活的追求,沒有清晰的了解。」


資料圖片

 

「面對挑戰時,我們才知道自己的不成熟。」Rachel說。假若雙方沒有穩固的溝通模式,處於陌生的環境,對溝通會產生很大的影響。Rachel體會到夫婦在任何階段都會遇到衝擊,而不為意這些衝擊時,關係便容易陷入漩渦。「所以,當我們面對轉變時,都要坐下來檢視。」

移民讓子女情緒爆發

Rachel過往在兒童遊戲治療中接觸的一些個案,在移民後仍然要透過視像形式繼續輔導。她曾接觸一個家庭,原本夫婦尋找輔導時是處理婚姻關係,當中亦牽涉大兒子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問題。然而,父母並沒有察覺小女兒當時亦有情緒支援需要。當這個家庭移民後,原以為「相安無事」的小女兒竟患上思覺失調。原來父母之間的問題,以及全家集中於哥哥的照顧,令她內心積累很多情緒,為了不想增添父母壓力而沒有將自己的感受宣之於口。結果,她帶着這些情緒移民外地,適應當地校園生活再增添一重壓力,觸發了她的精神病。

「很多問題源於基本步是否做得好。」Rachel意思是家庭教育的方法,「很多家長未能跟孩子建立一 種健康的溝通模式。」反之,家長應學習如何以關心的形式與子女溝通,如「你不開心,可以告訴我啊 ! 」當孩子分享不開心的事情後,可以說:「啊 ! 你一定感到傷心,對方做法會讓你感到不受尊重。」小朋友需要父母協助與他們共同調節情緒(co-regulate),他們才懂得自我調節(self-regulate),「幫助孩子表達自己,他們才會明白自己的感受。」這一步若做得不好,後果可以很嚴重。

Rachel與丈夫婚後移居外地,誕下一子。(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Rachel與兒子在澳洲享受親子時光。(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Rachel亦分享另一正在處理的夫婦個案,丈夫因不懂得表達感受而影響婚姻關係。細問之下,原來與他中學時期與父母一同移民的經歷有關。「他移民前一個月才得知要移民,沒有發言權。」Rachel說。他移民後一整個月沒有跟父母談話,亦因他心裏不接受這個改變,難以投入新生活,「令他成長中整個校園生活都不快樂。」正因父母與他沒有良好的溝通模式,移民後才察覺兒子的問題,也無從入手。Rachel說:「我覺得很可惜,積累了長遠的問題,還影響了自己的婚姻。」

家之根本,不在乎地域,乃在乎關係。Rachel說: 「子女是否幸福,最重要是父母的關係,這比其他外在的環境更影響孩子的人際觀。」很多小朋友的情緒行為問題,源於父母之間的衝突,及不懂得紓緩孩子的情緒。因此,Rachel說在家庭治療中,最重要是檢視整個家庭系統。否則,問題將會一代又一代滾傳下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