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 2731 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主内容開始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回應2020施政報告

日期: 27/11/2020

2020年11月25日,行政長官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題為「砥礪前行 重新出發」,提出200項新措施,涵蓋市民關心的多項民生福利事項。本處現就施政報告第五章「注入經濟新動力」、第六章「增加房屋與土地」、第八章「持續改善民生」及第九章「培育人才及青年發展」中,與民生、福利及青年發展相關之項目提出意見:

第五章  注入經濟新動力

香港智慧城市藍圖(第52段)

本港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發展先進,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普遍市民仍能透過資訊科技處理日常生活,惟目前仍有不少長者缺乏智能設備或不諳資訊科技,尤其體弱、獨居、年長長者,他們使用資訊科技的信心及能力均較弱。本處期望政府積極協助有困難的長者,例如透過綜援計劃及關愛基金資助他們添置智能設備及繳付上網費用,並按他們的步伐和需要舉辦各類資訊科技課程,助他們無縫連接智慧城市,長遠達至社區安老。

第六章  增加房屋與土地

重建石籬中轉屋(第89段)、重建房委會工廠大廈(第90段)及 過渡性房屋(第92段及第93段)

本處贊同政府大力推動過渡性房屋發展,並資助非政府組織租用合適酒店和賓館作過渡性房屋,為有迫切需要的市民提供短期居所,惟酒店及賓館單位面積偏小,房內欠缺煮食及洗衣設施,未必能迎合雙老家庭或有孩子家庭的需要。 此外,政府應規管被租用的單位符合相關法例要求,如《防火條例》、《建築物條例》等,以確保單位符合防火、走火通道、通風、光線等要求,讓住戶減低意外風險、提升生活質素。 

施政報告中提到,政府已覓得可在未來三年內提供13,2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土地,惟從土地改動到房屋落成需時,政府必須加快興建速度。此外,增建過渡性房屋之際,亦要考慮社區配置和社會服務配套,確保住戶獲得足夠的社區支援網絡。

本處重申,政府實有責任滿足巿民的居住需要卻非置業需求,故過渡性房屋只屬權宜之策,政府必須確保租住公屋的供應量能配合實際需求。現時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五點四年,本處同意清空石籬中轉屋及重建房委會旗下工廠大廈為公營房屋,惟計劃預計於八至十一年後才完成,根本無助縮短現正輪候公屋的隊伍,為此,政府實在需要持續檢視和制定長遠房屋政策。

現金津貼試行計劃(第94段)及 研究「劏房」租務管制(第95段)

現金津貼計劃早在本年初「十項民生措施」中提出,當時已有人批評措施不能惠及輪候公屋未足三年及非長者單身人士。此外,現金津貼要到明年7月才發放,無法紓解市民的燃眉之急。為此,本處建議政府修訂相關措施以惠及更多有需要人士,並加快執行速度,盡快為基層市民提供援助。

本處認為租金津貼與租務管制必須雙軌並行,方能避免業主覬覦有關津貼而提高租金,最終累及基層市民。因此,「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應盡快提交租務管制的具體執行方案,而非只停留於研究租務管制的可行性。

不少居於「劏房」的少數族裔人士因言語障礙及不懂法律而遭受剝削,建議政府在制定租務管制條例時考慮少數族裔人士的需要,例如提供租務文件翻譯範本/翻譯服務,或為居於「劏房」的少數族裔人士設立支援平台。

第八章 持續改善民生

福利及醫療開支增長(第130段)及 公營房屋額外總樓面面積作福利用途(第132段)

本處樂見政府再撥200億元購置私人處所及預留公營房屋約5%總樓面面積作福利服務用途,既可回應社區支援服務的新需求,又能填補過去多年來增設服務時未有相應配置的土地資源。惟本處建議政府為增加社區服務而購買私人處所時,必須考慮購置時機、選址適切性、成本效益及社會觀感。另外,政府需考慮處所單位的可達度及可用性,檢視是否切合服務對象的特徵與需要,例如單位附近有較多梯級會對坐輪椅的服務使用者造成阻礙。

落實進一步改善民生的措施(第131段)

長者的2元乘車優惠計劃已實施多年,實有助推動長者走出社區及促進社交發展。本處期待政府盡快放寬申請門檻,由65歲調低至60歲,以惠及更多基層長者。

勞工情況(133段)及優化社會福利安全網(第138段)

本港失業率現處於近20年的高位達6.4 %,而就業不足率則維持在3.8%,加上疫情肆虐,本港經濟持續惡化,基層勞工更是首當其衝。本處同意政府以多管齊下的措施支援失業人士,包括開創就業機會、增加培訓機會、改善社福制度安全網等,並期望政府進一步扶助基層勞工,例如開設社區護理員、家居照顧員、陪診員等社區支援服務職位,一方面改善失業情況,另一方面紓緩社區照顧長期人力不足的問題。此外,長者就業人口持續上升,他們卻多從事體力勞動工作,政府宜繼續推動僱主推行友待年長人士僱傭措施,以保障長者工作安全。

疫情下突然失業者日益增加,惟現行的綜援制度申請手續繁複,並存有負面標籤,即使暫時放寬申請資格,仍難以鼓勵他們申請,建議政府推出簡化申請手續的「失業援助金」,助他們渡過經濟難關。長遠而言,政府宜設立失業保險制度,為突然失業者提供更全面保障。

「特別.愛增值」再培訓計劃(第136段)

本處贊同計劃不設學歷限制,並鼓勵學員參加跨行業培訓,期望他們早日重投就業市場。惟有關計劃未足以解決中高齡人士失業情況,政府實需加大支援力度。另建議用中英文發放相關信息,以便受疫情影響而面對失業或開工不足的少數族裔人士掌握課程資訊。

配對人力資源(第137段)

本處同意政府舉辦更多專題式招聘會,協助失業人士認識不同工種及需要並讓不同行業進行人力資源配對。政府注意到安老院舍前線護理員人手緊張,惟護士、治療師等專業人士的供求問題也值得關注,期望當局增撥資源,提升院舍照顧長者的服務水平,並更貼合長者的需要。在院舍條例修訂後,預料院舍對護士及保健員等護理專業人員的需求將大大提高,政府必須增設配套課程及宣傳,以吸引更多合適人士加入安老服務行業。

將「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恆常化(第140段)

香港現時正進入第四波疫情,失業率則持續上升,故政府提出將「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恆常化,本處深表贊成,好讓有需要的個案得以延長服務期限。

政府可考慮為承辦「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的機構提供營運場地和倉儲資助,讓承辦機構有較多空間以增資服務名額。另外,本處建議政府或承辦機構在提供食物援助過程中,須加強對少數族裔人士的宗教及文化需要的敏感度,讓他們能獲適切的援助,渡過難關。

支援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第141段)

照顧者對不同的殘疾人士暫托及住宿服務和復康服務資訊,需求殷切;因此,本處建議政府應建立「一站式資訊平台」、增撥各區家長資源中心的人力和營運資源,並設立個案管理模式,以加強地區對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的支援。 

本處認同進行全面的「照顧者需要」研究,以助擬定整全的照顧者政策及支援措施,並進一步保障照顧者的權利及確認他們的貢獻。本處亦建議將早年推出的照顧者津貼的門檻降低,以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家庭。 

地區康健中心(第142段)及優化「長者牙科服務資助」計劃(第143段)

本處贊成於地區康健中心設立公私營協作先導計劃,以提供更全面的資助醫療服務。本處亦樂見「關愛基金」下的「長者牙科服務資助」計劃資助範圍得以擴大。然而,面對香港人口急速老化,長者對牙科服務需求日增,政府須檢視及提升目前政府牙科門診服務,包括:增加每區門診名額、擴大服務內容至補牙、洗牙服務等,務求達至全面支援長者的齒科健康的目標。

精神健康(第144段)

隨著疫情、人口結構轉變及老齡化等社會問題,獨居且缺乏支援的長者較容易出現精神健康危機;因此,本處建議政府除關注長者長期護理服務需求外,亦應增撥人力及服務資源,為有精神健康服務需要的長者提供及早識別和介入的服務,以防患未然。

加強支援少數族裔(第146段 及 第147段)

本處樂見政府增撥資源開設越南語服務和增加人手配套,以落實2018年施政報告中提及加強少數族裔語言服務一項。然而,政府至今仍未就相關的傳譯與翻譯教育和培訓作長遠規劃,故本處建議政府應進行諮詢,以落實推行有關政策,如推行資歷認證,以提升服務質素。 

此外,多元文化外展隊的成立實有助及早辨識有需要的少數族裔人士,並加強他們與地區主流服務的連繫,以獲取適切的支援服務。本處期望相關部門能進一步訂定具體推展策略,帶動不同主流公共及福利服務單位作出準備和配合,令外展隊服務能達至最佳效能,讓少數族裔人士脾益。

香港天文台將於其網站增設以八種少數族裔語言,提供基本天氣資訊,讓少數族裔人士能實時獲得以他們語言表述的各種天氣資訊,本處深表歡迎。惟在疫情下,少數族裔人士表仍示難以實時獲得疫情和經濟援助的資訊,故本處建議政府應擴大少數族裔語言支援至更多公共服務網頁及應用程式,以便利少數族裔居民獲取適時的公共資訊。

第九章 培育人才及青年發展

是次施政報告並沒有針對幼兒教育提出新方向或跟進相關發展,令人失望;穩定教職員人手對教育實為重要,因此,本處希望政府盡快落實幼師薪級表,並釐訂幼師學位化的進程。

電子學習(第156段)

本處歡迎教育局在「優質教育基金」預留20億元,支持電子學習所需的配套,以確保所有學生有平等的電子學習機會,尤其照顧家境困難學生的即時需要。

幼兒雖較難透過視像進行學習,但他們亦應繼續享有學習的權利和機會。疫情下,部份業界不斷試驗並逐漸摸索出如何透過視像教學,讓幼兒「停課不停學」,但礙於業界在視像教學的應用和處理存在極大差異,令學生的學習差異進一步擴大。隨著網上學習在疫情下成為教育的新常態,本處建議政府全面檢視疫情期間全港中學、小學、以至幼兒園/幼兒學校推行視像教學的實況,總結相關經驗和提出針對性的策略,提升整個教育體系以視像教學有效達致教與學的各個目標。

此外,我們期望政府改善幼稚園及兒童之家在資訊科技方面的軟硬件配套,增聘資訊科技員,並發放資訊科技專項津貼予幼稚園及兒童之家。本處亦期望「支援有經濟需要學生上網學習補充津貼」應按疫情需要持續發放,並涵蓋幼兒園/幼兒學校學生及弱勢兒童與青年(例如居於兒童之家的兒童)。他們的學習需要應得到政府同等的關注。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第158段)

本處樂見政府大幅增加「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名額,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但現時業界正面對專業人員不足、缺乏專業支援及硬件配套。而現時輪候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評估,約需一年多,不單令輪候的家長焦慮萬分,亦容易令有需要接受訓練的兒童錯過訓練的黃金時期。本處建議政府應增加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的評估名額,或考慮提供津貼予低收入家庭尋找受監管的私人評估服務,盡快讓有需要兒童得到專業可靠的評估,繼而提供適切的訓練。

隨著輪候評估縮短,可見的將來,對學前復康服務的人力需求必定有所提高。本處建議政府為重新規劃學前康復服務的人力配置,並為有提供專業人員培訓之院校及服務營運機構提供資源,強化專業效能,確保服務質素及滿足需求。

另外,部分少數族裔人士的特殊教育需要,被當成文化或語言差異,結果令他們錯失訓練的黃金時間。本處建議就著不同的特殊需要,制定一套合適非華語學生的評估工具和介入手法。本處亦認為,應提升學前復康前線同工的文化敏感度,增強對非華語學生學習差異的認識。

少數族裔家長對於本港特殊教育需要的資訊和現時教育制度缺乏理解,加上言語障礙,以致為有需要的兒童選擇合適服務時出現困難。本處建議在學前復康服務的資訊增加少數族裔語言版本,以便家長查閱和了解。

現時幼兒教育體制下同時存在多類支援服務,如幼稚園暨幼兒園兼收計劃、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等。這些服務各有優點,本處期望政府能清楚讓有需要人士了解各類服務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支援,協助有需要的幼兒在學校和家庭中學習與成長。

是次施政報告,政府未有回應一批尚未升讀小學、但因已滿6歲而被終止使用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及其家庭的訓練需要和服務安排,本處期望政府盡快正視他們的訓練需要及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支援。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第162段)

施政報告指政府計劃資助在內地和大灣區城巿有業務的企業,聘請本港大學畢業,為本地青年尋找不同的事業發展機會與出路本意好,惟本處擔心青年在內地工作,要適應全新的生活環境,卻缺乏支援網絡。再加上兩地對於一些專科,例如會計、法律存在不同制度,青年未必能學以致用及難以找到對應的職位。此外,政府亦未就補貼完結時的後續措施有詳細交待,在前路未明的情況下,青年對就業計劃的熱度實未可料。

回應附篇

小學社工(附篇 - 第七章 培育人材 照顧有不同需要的學生 第90頁)

本處樂見政府增加資源,讓公營小學按校本需要落實「一校一社工」政策。然而,小學社工駐校服務以「價低者得」的投標機制進行,釀成結構性問題,導致大量資深社工流失,影響服務的延續性。近年家庭問題複雜,加上學童精神健康問題,都有賴資深社工及穩定的專業人員提供支援。因此,本處要求政府盡快取消投標制度,長遠維持穩定有質素的小學社工駐校服務,保障學生福祉。

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附篇 – 第八章 關愛社會 醫療服務 第110頁)

就本處觀察,過去幾年「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的先導計劃,確有助正接受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的學生得到全面支援,包括跨專業評估和介入服務、制訂護理方案,以及定期檢討和監察。另外,計劃也為學校提供專業意見,支援懷疑有情緒困擾或精神健康有問題的學生。所以,本處樂見政府能全面落實推行計劃,惟計劃的推行及協作模式在各區有所不同,加上醫護支援人手不足,本處期望政府增撥資源,讓計劃能更有效地推展。

結語

疫情之下,本港失業率升至6.4%的近16年新高。是次施政報告提出近200項新措施,涵蓋多項民生福利事項,積極協助巿民渡過經濟疲弱及防疫抗疫而來的苦況。本處寄望政府能夠就有關措施,盡快給予落實而不只停留於研究、諮詢層面,讓市民切實得益,才可真正達至「砥礪前行,重新出發」。


  • 支持我們

  • 加入我們

  • 服務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