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2731-6316
    • info@hkcs.org
    • linkedi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如是說:專訪何麗芳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教育心理學家

本處教育心理學家-何麗芳

本處教育心理學家 何麗芳 

 

 

反思外向性壓力:內向就是處於劣勢?

 

你曾聽過蒲公英型與蘭花型孩子的比喻嗎?科普作家兼記者David Dobbs曾提出這樣一個比喻,以蒲公英比喻外向的孩子,形容其生命力旺盛,無論甚麼環境都能適應生存;而蘭花則好比內向型的孩子,只要提供適合的環境,它的成長發展甚至可以比蒲公英型的孩子更好。雖然作者的重點放於內向孩子的可塑性,但大眾卻將「蘭花型孩子」與高敏、情緒波動、容易受傷劃上等號。資本主義的社會往往被外向文化所支配,總以為外向的人較優勝。

 

在學校裏,教師總是邀請「優秀」的學生在大型場合中代表演說,「敢於表達的孩子就是優秀」的觀念便植根於大人小朋友的腦海中。外向的孩子能獲得更多的機會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喜歡表達和自我展現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MBTI熱潮帶起社會對「E人」和「I人」的討論,亦是一個契機檢視社會如何被外向文化所支配,反思內向特質的價值。而作為家長,又應如何栽種一朵素雅脫俗、含蓄不露的「蘭花」?

 

 

資料圖片

Mango指曾有幼稚園學生家長憂慮子女因性格寡言未能升讀「龍校」。(資料圖片)

 

 

教師:不多表達,難升龍校

 

本處兒童復康服務教育心理學家何麗芳(Mango)指不少家長對自己孩子具內向性格感到憂慮。她認識一位幼稚園高班學生的家長,其孩子就讀一所「龍校」。該幼稚園每年會挑選八成的學生升上原校的小學。她的孩子性情內歛,平日不大情願回應教師。教師便對家長直言:「如果孩子在最後的學年也表達不多,恐怕未能升上原校小學。」作為家長的她感到擔心。Mango理解香港家長的壓力,「因為受到社會文化影響,以及實際的考量,家長往往認為外向是較有優勢,這也是非常真實。」但她提醒家長要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更不要從負面角度理解內向性格。

 

 

重新認識內向的特質

 

MBTI無疑讓社會重新認識「外向」與「內向」的定義。這套工具是以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於1921出版的《榮格論心理類型》中所提出的觀點為基础,當中指人的心理態度分為「外向型」及「內向型」兩大類,分別在於兩者的精力流向不同。前者將焦點放於外部世界,即是周遭的人與當下的環境,故積極與人群接觸;而後者則將精力投放於內在,故享受在獨處中靜思。

 

Mango補充道:「社會以為內向就是扭擰,拒絕合作,但其實不然。相反,內向只是一個統稱,當中還有不同的性格特質,如反思性較強、心思細密、敏感度高等等。」韓國作者安炫珍在其暢銷著作《不害怕週一的內向人》中也分析內向者的強項,指他們因對環境的刺激敏感,懂得察言觀色;也因內向者重視事物的本質與精神層面,故擁有強大的思考能力,而且思慮周全。

 

 

韓國作者安炫珍著作《不害怕週一的內向人》

韓國作者安炫珍在其暢銷著作《不害怕週一的內向人》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多受外向文化所支配,他稱之為「外向性壓力」。(網上圖片)

 

"內向不等同於不懂社交"

 

 

反思外向性壓力:課堂互動方式單一

 

不過,當外向文化主宰社會主流價值,內向孩子的強項特質往往難被看見。「面試就是一件殘酷的事情。」Mango逐指,「內向孩子的特質如思考能力、觸覺敏銳,難於短時間內被觀察得到。」她認為學校的評核方式應更多元化,例如透過進行靜態的活動如閱讀、積木等,觀察及評估小朋友不同的能力,如認知能力、專注力等。她指不論是面試,還是平日課堂,回答提問的互動方式過於單一,「很多教師認為舉手回答問題才是投入課堂的表現。」她經常跟老師分享多元表達教學策略,除言語外,也可以透過繪畫、做動作作表達,「如果小朋友不想說話,可以邀請他出來指出答案;如果他害怕在全班同學前回答問題,也可以請他說給隔鄰同學聽,或在教師耳邊細說。」

 

文首提及憂慮孩子因寡言未能升讀龍校的家長,Mango跟對方討論:「如果一所學校未能擁抱不同性情的孩子,是否一間適合他的學校呢?即使孩子的表達能力大有改善,他的小學生活又會否感到快樂?」正如韓國作者安炫珍在書中提出內向者在社會中長期感受到「外向性壓力」,「強逼孩子在不合適的環境,也會影響他長大後的心理質素和精神健康。」Mango說。

 

 

資料圖片(學生舉手發問)

本處教育心理學家Mango認為師長可以運用多元的方法,讓學生表達和回應。(資料圖片)

 

 

參加朗誦比賽 = 學習社交?

 

Mango坦言,很多家長期望能將內向的孩子改變成外向。「例如,家長會幫孩子報讀朗誦班,以為能增加孩子練習與人溝通的機會,但我認為從一個不會溝通的階段,直接跳躍至參加朗誦比賽,這個步伐太快了!」她建議家長可設定不同的小目標,先從靜態的小組活動開始,當孩子在小組交流中感到舒適安全,再循序漸進參與集誦、個人朗誦比賽。Mango在學校工作中也會為有需要的小朋友提供社交訓練。「如果小朋友欠缺社交經驗,我會將他與其他熟悉的朋友一起進行配對訓練,希望他慢慢從二人組逐步擴展至一個群體。」她坦言有些家長期望孩子完成訓練後便能一下子廣交朋友,「我會跟家長說明訓練可幫助孩子學習建立友誼、展開話題、輪候、分享、協調等社交技巧,但不等同他長大後變成一位『社交王』。」Mango直說。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抱持錯誤的期許。蘭花又怎能栽種出蒲公英來?用心澆灌,卻用錯了心,結果兩敗俱傷。

 

 

家長學習「四正」方式 讓內向孩子跳出舒適圈

 

「人的性格會受不同因素所影響。除了先天性的性格和氣質,後天成長的環境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塑造。」Mango說。她早前完成一個「兒童選擇性緘默症治療手法」的課程,當中學習親子互動輔導治療。「治療並不是處理兒童本身的問題,而是處理大人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大人與孩子相處模式,好比栽種蘭花的方式。「很多有社交焦慮的孩童,能使他們開口說話或踏出舒適圈的關鍵,在於大人如何回應孩子。」她說。

 

 

資料圖片:一家人玩積木

家長與孩子玩樂時,嘗試學做「評述員」,描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慢慢建立互信的關係。(資料圖片)

 

 

本處兒童復康服務一直強調家長與兒童建立正向關係,鼓勵家長以正面方法與孩子互動,透過親子玩樂建立關係,所謂正面互動方法,當中有「四正」:正關注、正讚賞、正指令及正規則。看似容易,但很多時候家長一句不經意的提問,卻會不小心墮入大人主導的互動模式,如家長常問「這是甚麼顏色啊?」、「這兩個相加等於多少?」、「這樣放才對啊!」、「係唔係啊?」、「咩嚟㗎?」等等。Mango說:「當家長問這些問題時,或多或少都在考驗孩子的認知能力,孩子都在回答大人的問題。雖然也是一種互動,但缺乏自由度,容易限制孩子的表達方式。」她指尤其對於內心較敏感的內向型孩子,因為內心較為敏感,「有些孩子會欠缺信心,介意答錯時別人的反應,所以會感到猶豫。當他們不享受這種互動方式,便會影響他們的表達。」她建議家長學習當「評述員」,意思是描述孩子在做的事情,讓孩子更享受這種互動模式。她提醒,「當未能建立互信的親子關係,孩子便難以建立社交關係。」而建立關係的關鍵,就是進入他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