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slogon
長者、復康及社區的故事 (3)

長者、復康及社區的故事 (3)

孤獨路上你並不孤單

孤獨路上你並不孤單


惠珍剛滿65歲,可享有兩元乘車優惠津貼。然而,她說:「一個人,我不知可往哪裏去。」1999年,42歲的惠珍爭取居港權,從內地來香港照顧母親。直至五年前母親離世後,她從照顧者變成獨居長者,但孤單的感覺仍重重地壓在她心頭,「我看見別人開心或有朋友,也會感到孤獨。」回顧當照顧者的生活,她再三地說:「我沒有自己,那種感覺像是麻木了。」


母親離世時年逾90,從前惠珍寸步不離行動不便的母親。她一早起床做早餐,讓母親飽腹吃藥;下午推着坐輪椅的母親去買菜,「有時候吩咐她坐在公園等我,她亦不情願。」惠珍晚上睡覺要警醒着,隨時協助母親上洗手間,「所以,我總是睡得不好。」她身形瘦削,要見營養師。


2017年,惠珍患上第二期乳癌,她完成手術出院後,母親便離世了。「母親死後我感到後悔,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她說。後來,社工邀請她參與不同活動,她認識其他照顧者。「一方面覺得別人很厲害,照顧家人同時還可參加活動。另一方面也疑惑,他們是否照顧不周呢?」昔日惠珍不懂尋找內外的資源,以為照顧者的生活沒有任何選擇。


惠珍其實是家中的么女,在她之上還有數位兄長,唯獨她照顧母親。夜裏孤獨必來訪,她會流淚,心想:「如果我年輕時成家立室,今天我是否不會如此孤單呢?」但她又會想:「如果我有自己的家庭,母親又怎麼辦呢?」母親懷着她時,父親已來港,1980年父親去世,母親才申請到居港權。所以,惠珍20餘歲便跟母親分隔兩地,「我心中一直渴望來港,」年輕時心儀的對象向她求婚,她都一一拒絕:「因為我想跟母親生活。」


從照顧者變成獨居長者,孤獨感如爪牙不斷擴張。她甚至不知自己有甚麼興趣;心中渴望與人連結,卻因自卑而擔憂別人對她的看法,寧可留在家中,讓收音機和電視的聲音掩飾空寂。這是照顧者的悲哀。


後來本處社工接觸惠珍,發現她有隱蔽長者的傾向,鼓勵她參與社區活動。惠珍憶起參與長者中心的「旅行」,到海洋公園、參觀香港大學、吃自助餐,她都眉飛色舞,惠珍說:「那都是一個人不能做的事情。」


其實,雙老家庭中的照顧者,與隱蔽長者別無兩樣,與社區隔離、缺乏支援網絡。早前,本處舉辦「孤獨路上你並不孤單」展覽,靈感正是來自惠珍的故事,盼望大眾關注長者孤獨感的問題。本處註冊社工、元州長者鄰舍中心中心主任楊泳詩邀請惠珍擔當展覧義工,惠珍正面地跟參觀者分享自身經歷,她說:「原來我可以做到,讓我很有成功感。」





Top